> 网站首页 > 正文

探寻非遗文化,展望乡村未来

作者:文/黄雯雯日期:2022年06月29日 08:46浏览次数:

6月28日,人文科学系“且共葱茏”实践队走进翔安新圩镇金柄村和面前埔村,开展乡村振兴实地调研活动。活动过程中,实践队队员采访了非遗手工传承人黄加师傅,参观了面前埔村乡村振兴主题馆,在三五丘七彩田园体验瓜果采摘。

探寻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厦门古语云:“未有厦门,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金柄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村落。厦门非遗手工面线工艺传承人黄加师傅便是土生土长的金柄村人。6月28日上午,“且共葱茏”实践队队员走进金柄村,寻访黄加师傅,深入了解非遗手工面线技艺。

实践队抵达面源百丰面线加工厂时,黄加师傅正在制面。据了解,黄加手工面线制作工艺繁琐,搅拌和面、切条甩面、揉搓盘面、横8绕杆、入柜醒面、甩弹拉面、室外晒面、收面入室、整束在晒,九道工序缺一不可。面线在师傅的手里和面筐间来回跳跃,经过师傅的揉搓,甩弹,一张张面网张罗开来。

在黄加师傅的引导下,实践队队员进行了面线制作体验,深刻的体悟到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不易,同时也被黄加师傅炉火纯青的技术所震撼。

制面结束后,实践队队员对黄加师傅进行了采访。黄加师傅十分感谢政府对非遗手工事业的支持与帮助,但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仍然是目前的难题之一。谈到未来发展方向时,他说,他不想离开村子,想在村子里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技术,他想要寻找能吃苦、肯吃苦的年轻人,将非遗手艺传承下去。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承好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黄加师傅坚持非遗手工面线制作已达四十年之久,实践队队员被他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所感动。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学习好、传承好工匠精神,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重温发展历程,展望乡村未来

当天下午,实践队来到面前铺村,参观乡村振兴主题馆。在负责人吴泗海和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对新圩镇的乡村振兴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馆内,讲解员通过现代影视技术,向实践队队员们展示了新圩镇当前发展的成果。

生态美,文韵深,百姓富,民风淳。在馆内,实践队队员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新圩镇的乡村振兴历史,观看展示的版图内容,时时提笔摘抄,拍照记录。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队重温了新圩镇乡村振兴发展历程。新圩镇打造“一村一品”,大帽山首创“市级国企+区级国企+国有农场”的“三国演义”新模式,新圩镇设置“乐野仙踪”、“蔬香古韵”两条旅游动线,实现因地制宜,就地发展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新圩镇政府结合乡村特色,以乡村居民的美好愿望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乡村美好未来而努力。参观完乡村振兴馆后,实践队队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的了解,并表示一定要向新圩镇政府学习,竭尽所能为乡村振兴职业奉献一份力量。

体验田园农作,感悟劳动精神

参观结束后,吴泗海带领实践队走进三五丘七彩田园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在果蔬农旅体验区里,吴泗海细心地讲解了不同区域的蔬果种植类型,并提议让实践队队员们体验采摘蔬果。实践队队员们先后进入到各个种植园内采摘蔬果,欢声笑语充斥着种植园。尽管午后的烈阳高照,汗水浸湿了衣裳,但实践队队员们却始终保持着热情和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摘,实践队队员们满载而归,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场农作劳动。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唯有参与劳动,辛勤劳动,才能创造更好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