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孙健:坚守入党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者:张喜梦 姚晨伟日期:2021年10月12日 15:59浏览次数:

孙健老师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也是一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今依然辛勤耕耘于立德树人第一线。六十载筚路蓝缕,孙老师见证了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一甲子岁月峥嵘,他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大中国。从青葱少年到花甲长者,从一名国家公务员到一位优秀人民教师,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千锤百炼励党性,矢志不渝守初心

 

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给幼时的孙老师内心刻下了深深烙印。这其中,有种物质的匮乏,更有精神的贫瘠。“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时间,中华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芳华一代怀揣理想,积极投身伟大变革。命运与时代的交汇处,个体的小情怀与国家的大发展撞了个满怀。彼时,孙健老师也在军队文工团开启了他的黄金时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代的呼声萦绕在耳畔,激荡于青年人的内心。在与一线战士的点滴接触间,在遂行组织任务的星夜征途中,青年孙健得以淬火成钢。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毅的品行党性于此初具模型。一次次考验过后,198371日,青年孙健在承德地委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青年孙健迈入了大学校园,就读于当时的河北北京师范学院。

那是一个纯真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书亭、图书馆总是最“热闹”的地方。时代的弄潮儿们咸集于此,青年孙健亦在其中。笔耕不辍,他于字里行间,摸索着人生方向,探寻着时代密码;日夜兼程,他在桌边案头,挥洒着书生意气,磨砺着党性修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学期间,孙健老师埋首于浩瀚书海中,常从紧张的生活费中,挤出些来添置书卷。案头的书摞日渐高起,孙老师眼神中流露出的光芒也愈发坚毅。正如他所说:“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万卷,终至远方。”

 

行政教学双肩挑,教育扶贫斩穷根

 

2009年,在电视台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后,孙老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启了他的高校生涯。行政教学双肩挑,在立德树人的第一线,共产党员孙健开启了新征程。扶贫必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教育扶贫成了时代赋予孙老师的崭新课题。

小李,一名来自青海的贫困生,立志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读研。她的想法一度遭到同学的质疑嘲讽。前行与折返的路口,她陷入了两难境地。恰在此时,孙老师得知了小李的遭遇,并对她的“异想天开”赞赏有加。他安慰小李道:“越是通往成功的路,越拥挤;越是实现梦想的路,越坎坷;可这不正是成功和梦想的价值所在吗?”孙老师的一席话,让迷途中的小李坚定了前行的方向。从那时起,寒来暑往,数不尽的夜里,伴着校园昏黄的灯影,小李日夜兼程,燃灯而行。也正是从那时起,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扶贫必扶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很多个寂静的夜里,在下班的路上,孙老师远远地看到路灯下潜心苦读的小李。初时,孙老师本想趋前鼓励,但却又止住了脚步,他担心自己的“唐突”扰乱了读书人的思绪。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大抵如是。终于,星光不负夜行人,小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时,孙老师将自己的院长奖学金颁发给她,以示嘉勉。于点滴间沁润学生的心田,于无声中默默关注学生的成长,小李的成功蜕变,让孙老师更加坚定了教育扶贫的信念。

 

脱贫攻坚下一线,穷山沟里担使命

 

国家一级编剧是孙健老师的另一重身份。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享有美誉的作品,《穷山沟创奇迹》便是他的代表作。当年,孙老师与同事一行翻山越岭前往周台子村,采访范振喜同志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光荣事迹。周台子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腿泥”是过去进村土路的真实写照。山路崎岖、道路泥泞,孙老师和同事裤腿上沾满了泥渍。当时,有年轻的同事不解道:为什么来这样一个穷地方“受罪”。面对同事的抱怨,孙老师笑而不语。

入户采访时,村民热情地端来茶水招待来客。搪瓷杯子上陈年的水垢,让几个同事面露难色,而孙老师则径直接过水杯大口喝了起来。村民见来人不见外,话匣子就此便打开了。他们说,周台子村原先是远近有名的穷山沟,是范书记带领他们修公路,搞养殖,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起色。孙老师拿出笔记本,不时记录,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就虚心向村民请教。最终,采访任务圆满完成,《穷山沟创奇迹》这一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甫一见世,便广受赞誉。这段经历,也成了孙老师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脱贫记忆。

作为一名老党员,孙老师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他坚信,党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唯有见真贫,方能脱真贫。而这也正是他不惧奔波,坚持去穷山沟里采访的源动力。坚守入党初心,勇担家国使命。采访任务顺利完成,孙老师也给同事上了一堂言传身教的党课。

 

花甲追梦人,诚毅再起航

 

“行百里者半九十”,年过花甲,孙老师依旧是追梦人。20199月,孙老师南下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任教。初进学院,给孙老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那涌动校园的“诚毅”二字。初时,孙老充满了好奇,同事见状解道:“诚毅者,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是百年前校主嘉庚先生予集美学子的校训”。同事看似简短的白描,反倒让孙老对红瓦飞檐背后的百年风华起了更浓厚的兴趣。

工作之余,孙老遍访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各处,用脚步丈量着脚下这块红色沃土。黉序晨钟、南薰晚风,孙老在红瓦飞檐间找寻着他的“诚毅”密码。一番苦寻后,孙老明了了,“诚毅”是“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号角,是“一流诚毅”的学院新征程,而这一切又于悄然间沁入每一位“诚毅人”砥砺前行的点滴间。现在,孙老也融入了这“诚毅”热流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现在,老党员孙健行走在诚毅校园里,一如八十年代行走在他的青春里。浮华褪尽,不变的是他矢志报国的初心。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相信,唯有守住初心,担好使命,在立德树人的第一线,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方能将个体的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格局中,日拱一卒,行稳致远。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讲好入党故事,秉承“五老”壮志,是时代予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使命责任,而这也正是当下深入开展“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于是,讲好“红色影视中的党史”成了花甲孙老师津津乐道的又一个课题。

老党员孙健是一本厚厚的书。青年应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五老”孙健在这本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