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系打造沉浸式非遗课堂 助力传统云肩文化创新传播

作者:人文科学系日期:2024年05月24日 15:20浏览次数:

5月22日下午,我系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创方向)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王颖的带领下,前往云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玉兰工作室进行调研学习。本次“文创移动课堂”作为《新闻实务》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在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建设目标下展开,旨在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专业能力及审美素养。

肩上云霄,千年霓裳。现场李玉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云肩的历史文化、特殊造型、色彩运用、图样寓意、制作工序、现代应用等知识。云肩是汉民族的一种传统服饰,它源于秦汉神仙画像,制作工艺精良且繁复,尤其是各种刺绣技法与裁剪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赋予这种独特的肩上艺术形态极大的实用研究价值。云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每个时期所呈现的形态各不相同,经过多种多样混合式形制结构的丰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象征性文化符号。

立匠心、守匠情、炼匠能、铸匠魂。作为2024“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金鼎奖的获奖者,李玉兰老师现场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十件自己亲手缝制的经典云肩作品,“云肩上的图样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纹样装饰的文化基因——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它承载着中国老百姓的美好期盼即多子多福多寿。”现场李玉兰老师鼓励中文专业的同学们积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运用创新思维做好非遗的文化传播工作。

文化传承,使命在肩。据了解,我系透过“文创移动课堂”的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打造大学生第二课堂金字品牌。此次活动作为《新闻实务》课程的实践内容,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参加活动之前就拟定了采访提纲,并现场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回到课堂后还将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非遗传播的融媒体报道策划等相关的作业。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中文2194班林珊珊认为此次活动收获很大:“这节课堂令人难忘,我们现场探寻非遗之美,看到了古代女性肩膀上的锦绣云霞,也感受到李玉兰老师‘守正’与‘创新’的非遗传承精神。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今后为非遗传播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文专业教师王颖认为让同学们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并与非遗传承人直面交流很有教育价值,“我们在新闻传播课程中融入‘思政+美育’精神,创新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此次活动就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感受大国工匠的人文情怀,让同学们对非遗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加深了解,进而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的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工作。”

赓续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长期以来,我系注重将思政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文学子的思想政治素养,鼓励同学们坚持守正创新,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焕发绚丽光彩。传承文化遗产,点亮美好生活。未来,我系将与李玉兰云肩非遗工作室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创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繁荣贡献文创智慧和青春力量。